湖北人是如何走到一起来的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我们的河 Author 汜水禾
湖北山川图
江汉云梦大泽的魂梦,大别山做就的脊梁,长江水道商路孕育的性格,是为湖北人。
天上九头鸟,天下湖北佬。事实上,九头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称呼,而是湖北楚文化的最早图腾——有着九头的瑞鸟凤凰。楚人崇凤,是为今天九头鸟称谓湖南人的开端。
说湖北人有着商业上的精明则是后世,长江中游两岸的江汉地区从荆州、鄂州等军事重镇变成沙市、汉口武汉三镇等南北通衢的商业重镇之后的事情了。
楚文化下的蛋
作为大别山、淮河以南,上古时期便与中原文化有所不同,竞争发展的南方楚文化,是为今天湖北省域观念的最早起源。虽然湖北作为一个单独的行省则是在清代中期湖广分家,湖北、湖南单独建省开始。
大别山、桐柏山以及伏牛山余脉的今天南阳方城一线,以及淮水上游,构成了上古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天然的界限。春秋楚国和中原诸侯国之间分界的长城便在今天南阳方城,汝水和白河(汉水)的分水岭之上,方城这个名字便是得名于当年的楚长城。
继续向东,淮河北岸,当年的蔡国(今河南上蔡、新蔡)、江国(河南正阳)等地都曾是强悍时期的楚国的卫星国。
只不过在后世,当淮河逐渐成为中国南北的军事分界线,南侧的大别山也成为南北之间缓冲的一个两不管的各路强人占山为王的渊薮之后,大别山、桐柏山才渐次成为今天河南和湖北的省域分界线。
北有桐柏山、大别山和淮河与中原(河南)天然分界。湖北西北角,则是沿汉水中游与豫、陕分界。
汉中中游南北,作为今天湖北和陕豫的省域分界线,有着天然的必然性。向西,沿汉江河谷可达汉中;西北沿汉水丹水河谷,翻越紫荆关,是通往关中平原的要道;东北方向,沿着汉水在南阳盆地的支流——白河一路上溯,翻越方城浅山分水岭,则可以沿汝水进入洛伊、汝颍等中原地区;向南,沿汉水河谷一路南下,则是荆襄。
正是这个原因,两晋南北朝,尤其南宋时期,襄阳成为南方守备北方的军事重镇。
但是,毕竟汉水(白河)和淮水(汝水)构成的南北商路在此。人口的迁移,商路的发达,使得直到今天,汉水以北的南阳盆地,和汉水南岸的襄阳,今天虽然分属河南、湖北,但直到今天语言和饮食依然十分接近。襄阳地区的南阳味儿河南话,和更南的宜昌的四川+湖北话,完全不是一个味儿。成为了湖北话中的另类。
向西,长江三峡南北两侧,巫山、巴山和神农架构成的天然屏障,天然区分了四川盆地的川渝和湖北。
作为湖北省域和襄阳人一样的另一个另类族群,鄂西南的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则是沿清江上游分水岭、武陵山北峦与川(渝)、湘分界。语言也更接近同种同宗的重庆话、湖南湘西话。
相对独立于巴山、武陵山山脉中的巴人后代土家族人,其世代生息的鄂西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在湖广分省时因其主要的交通要道清江水系,是在长江南岸汇入长江,正是因为这个地利关系恩施划入湖北。就此,武陵山为中心的土家族人主干一分为四:东北部成为湖北人,西北部成为重庆人,西南部成为贵州人,东南部成为湖南人。
西南部则有八百里洞庭湖和长江为界,分割出今天的湖南、湖北。西有沅水汇入洞庭的常德,东有湘江流经的岳阳。成为了湖南的北部门户。
东南部,则有幕府山、九宫山山系与江西分界。长江东去中流,北岸有大别山余脉,南侧有幕府山、九宫山山系浅山,是为西塞山黄石要塞,吴头楚尾,鄂皖赣三省交界,自古的长江中游的江防要地。
可以看出,整个湖北,天险地利,北有大别、桐柏,西有神农架、武陵山,南有洞庭湖、幕府山,共同构成了长江中游水道的安全屏障。
后世,湖北省域的独立性也正是源于这个长江屏障价值。
湖广行省图
湖广分家
相比其他省份,自小便有反骨,天然的独立性,甚至一度独立割据过,湖北区域,尤其长江沿线的重镇,荆州、武汉和宜昌,各个都是建瓴而下,攻取长江下游,广大富庶江南地区的重镇。自古,中原势力攻取江东(江南),十有八九都是从上游随流而下。
同时,进军三峡,还可以直取四川盆地。刘备、张献忠灭世蜀、屠蜀都是走到这条路。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湖北从来都不曾有过割据的想法(朝廷当然也不允许他有),而且由于其自身的独特价值,其存在的价值还是破坏掉别人(上游四川盆地、下游江东)割据的想法。
如果说湖北有过独立的时期,最早应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平政权。其面积相当于今天长江三峡的东半段和湖北的荆州部分等西边一部分。基本上上,就是靠着今天宜昌、荆州的南北十字架(北沿汉水连通中原,南连沅水,勾连湘黔)地理商路位置,靠三峡收税过日子的一个小政权。
而此时,以唐末湖南节度使为基础的楚(五代十国之马楚政权)政权已经独立。
湖北湖南分家前的湖广行省,包括了今天的湖北湖南,南抵南岭、潇湘分水岭与两广、贵州分界。
这个也好理解,自古中原通往岭南最早最便捷的要道便是经过湖南、湖北的湘水路线。向西南,沅水河谷又是经略贵州、云南等大西南的通道,以长江中游(湖北)为腹地,以湘水、沅水为缓冲,方能掌控岭南、黔滇。湖广行省存在的意义也在于此。极目楚天阔,潇湘入长江,以及水乳交融的八百里洞庭,也使得从楚国时期,湘楚文化便交织交融在一起。
直到今天,楚这个词还被湖南湖北共同享有,湖南大学有惟楚有才的牌匾,湖北则有楚天都市报这样的喉舌称谓。
今天湖北的简称鄂,则是从武汉的历史称谓之一鄂州简化演变而来。
从军事重镇到商业重镇的转型
由于处于南北东西要冲,湖北地域以及重要主要的知名城市据点几乎都是军事据点:比如荆襄(荆州、襄阳),武昌、鄂州,以及宜昌、夷陵,武昌这个名字便是武备昌盛的意思。
从三国时期,到两晋南北朝,武昌、荆州等湖北最早的区域中心城市,每一个几乎都是沿江城市,而且都是作为军事重镇。把守来自中原和关中平原的北方威胁,西扼守去蜀的三峡通道,东下则是攻取东南江南半壁江山的不二法门。向南则是通往湖湘、岭南以及大西南的南北大通道。
不要说历代攻取南京等长江下游地区都是从上游武昌高屋建瓴,顺势而下,甚至直到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也是攻取武汉后,才士气大振,直下南京,占据金陵。
北有大别山,南有云梦泽。一山一泽,也使得自古江汉地带是各类起义起事的所在。西汉末年的绿林军,元末的徐寿辉,以及张献忠发迹都是在湖北。
今天孝感乡还被很多四川盆地居民认为是自己的老家,便是当年张献忠裹挟的湖北军民移民四川的缘故。
大别山、绿林山以及洪湖地区的军旅风气,也助推了湖北长江沿岸城市成长塑造中的军事气息。(大别山性格文章见我们的河系列文章:江淮千里间,说说大别山)
直到清末,武汉依然是一个军事据点城市,武汉和整个湖北的转型的历史转折点是在清末的平汉铁路线的修建。
这一南北通衢在武汉和长江的十字架交汇,彻底改变了武汉的存在价值。从此武汉从一个军事据点彻底变成一个商业重镇。
与此同时,近代铁路和长江沿岸的开放通商,也使得长江中游湖北境内的各条内河通道入江的交汇点成为商业城市。湖北沙市成为中国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便是商业发达、商业繁荣的结果。
与此同时,长江两岸的物产资源,从大冶的铁矿,到幕府山的茶叶等都聚集长江沿岸的各个商业据点城市。
在之后,随着蒸汽时代推动的长江水运的发达,汉口码头成为通商口岸,以及京广铁路(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合龙)的贯通,使得武汉三镇更是成为了中国华中的中心,长江沿线的重要开放港口。民国时期,武汉三镇的发展可以说是如日中天都不为过。
平汉线开通和成为通商口岸后的几十年间,对武汉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要高于过去的上千年。
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各类高校、医院等教育、医疗资源的汇集武汉。被武汉加持下的湖北,更是超越河南、湖南以及江西、安徽这些邻居十万八千里。
其实,未来湖北的发展就是要依托长江通道,做大武汉、宜昌(三峡)等沿江城市群、城市带。武汉乃至整个湖北的存在就是靠长江,不吃长江还吃什么呢!?
本文授权转自公众号:我们的河womendehe